春节的来历英文简短(春节(Chinese New Year)的起源于中国、盛极于中国)

时间:2024-11-13 08:01:33

春节(Chinese New Year)起源中国,发展于中国,但韩国人却说春节(Lunar New Year )起源于韩国,存在偷换概念和强词夺理之嫌疑。

春节的发展可以总结为:起源于上古,萌发于周,兴于汉唐,盛于明清,并发展至今,他明没有因为政权和不同的民族更迭而消失,而是蓬勃发展。殷商时期,人们在收割农田后,总要对上天诸神和祖先进行祭祀,也就是“腊祭”。《说文解字》注释为:“腊者,从肉巤声。”“按腊以祭”,意思是用猎物进行祭祀。

祭祀之月称为“腊月”

周代腊祭活动由简而繁,节日气氛也愈渐浓厚。《诗经》中对“腊祭”活动就有这样的记述:“朋酒斯飨,曰杀羊羔,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意思是说,每当腊祭,大家就会集合在一起,杀羊设宴,会聚于公堂上,举起牛角酒杯开怀畅饮,共同祝福。但这时的“腊祭”和新年的时间还没有固定下来,直到汉武帝采用《太初历》纪年后,才正式确定以十二月为年之尾,并在这个月进行“腊祭”,故十二月亦称“腊月”,一月为一年之首,称“正月”。

年的由来

远古时期,先民的农业种植能力很低,作物每年只能收获一次。为了记录农事活动,即以庄稼每成熟一次为一年。《谷梁传》中说:“五谷大熟为有年。”《说文解字》也注释:“五谷成熟曰年。”《尔雅》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在没有准确的节令和统一的历法之前,播种和收获常常误时,农业生产活动受到很大影响。一个叫万年的樵夫,在树影移动的启发下,通过插在有刻度的圆石盘上的木棍影子来计算时间,这就是早期的“晷”。后来,他又受到山泉滴水节奏的启发,研究出“五层漏壶”的计时法,经过长期努力终于创造出《太阳历》。商王祖乙把这个历法命名为《万年历》,确定十二个月为一年,并敕封万年为“日月星君”。

元旦的由来

元旦又称“正旦”“元日”“元辰”“元朔”“正朝”“新朝”等。此外,元旦也称“三元日”,即《玉烛宝典》中所说的“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元旦指一年中太阳首次从大地升起的时候。《说文解字注》:“元者,始也。旦,明也。”宋《梦粱录》记载:“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称新年。”所谓朔日即每月的第一日。西汉太初元年以正月为岁之首,称正月一日为元旦,并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

元旦、春节、新年三者自古以来本为一体,直到近代才开始剥离。辛亥革命成功后,在孙中山主持下,曾议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历,以阳历1月1日为新年和元旦,以农历1月1日为春节。1913年,北洋政府的内务总长朱启钤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工人员,亦准给假一日。”但由于当时混乱的政治环境,这一决定并未真正实行过。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至此,春节才与新年和元旦正式剥离。

守岁的意思

腊月三十夜晚又称“除夕”。“除者,去也;夕者,夜晚也。”除夕守岁始于晋代,晋《风土记》中说:“除夕达旦,谓之守岁。”至唐宋开始风行,宋《武林旧事》载:“至除夕,则至夜,卉烛糁盆,红映霄汉,爆竹鼓吹之声,喧阗彻夜,谓之聒厅。小儿女除夕博戏不寐,谓之守岁。”明清守岁之风更盛,并一直延续于今。

拜年深意

习俗始于汉代。《汉书·礼仪志》记载,元旦,文武百官都要向皇帝献礼拜贺,皇帝也于当日大宴群臣,称为“正旦大会”。经过历代相传和发展,拜年之风日渐兴盛,至明清两代更为普及。《明宫史》载:“正月初一五更起,焚楚香放红……是日亦相互拜祝名曰贺新年。”明《塾园杂记》中也记述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自庶民,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帝京岁时纪胜》对清代拜年盛况的记述则更为生动:“除夕之次……肩舆簇簇,车马辚辚,百官赴朝,贺元旦也。士民之家,新衣冠佩带,祀神祀祖,焚楮棉,昧爽合家团拜……出门迎喜,则降舆长揖而祝之曰新禧纳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