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伯仲的伯仲是指哪两个人(古代男子用伯仲叔季来排长幼顺序?)

时间:2024-12-05 19:15:40

不相伯仲这个词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意思是说两个人才能不相上下,很难分出胜负。但这个词语单独摘出来却不怎么严谨,因为“伯”明显大于“仲”。

古代社会生儿育女没有限制,寻常人家尚可以生5、6个孩子,更不用说寻常宦官人家以及皇帝了,皇帝后宫无数,膝下的孩子也十分多。比如曹操就有25个儿子,而中山王刘胜更是离谱,一共有100来位儿子,妥妥的超生小队长。生的孩子多了排序自然是个问题,如今我们都用数字来代表长幼顺序,比如老大、老二、老三等以此列推。而古人十分讲究,对于男子排序也有特定的一些字符代表。

比如长子叫做“伯”,也有叫“孟”的,不过“孟”多指庶出也就是妾室所生的孩子。“仲”是指次子,孔子又名仲尼,说明孔子在家中是排行老二,“叔”指老三,而“季”是4个兄弟当中最小的。学过生物的我们都知道生男生女那是各一半的概率,如果古代一家人生的女子多,这些女子又怎么来排长幼顺序呢?

在先秦时期,女子虽有名字,但限于周礼“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的规定,女子的姓,担负社会通用的名的作用。也就是说在女子未嫁人之前,他们只有一个通用的“姓”,而“名”在嫁人时才能得知。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如果这家人姓张,有4个女儿,且每人都是以张为通用名,就难以区分是叫谁。为了方便区分,古人采用“排行”+“姓”的方式来为女子排序。

在姓前冠以伯(孟)、仲、叔、季,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还拿老张家举例子,老大到老四依次叫伯(孟)张、仲张、叔张以及季张。历史上有名的孟姜女大家都应该知道,其实孟姜女不姓孟而是姓姜,是姜家的大女儿。同理古书上记载的仲子、叔姬、季某则分别指的是子家的老二,姬家的老三,以及某家的老四。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些古代用语慢慢的被取代了本来的意思,比如家族里面比父亲大的叫做伯父,而比父亲小的都叫叔父。“伯”和“仲”之间的定义也变得不相上下。当然了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从繁杂到简单,变得更加容易区分,也更容易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