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之什么理的成语(说话的艺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时间:2024-09-20 08:16:29

《论语》中有: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胁之以威,授之以渔,绳之以法,导之以行,勉之以恒,持之以恒,学之以恒,行之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那么其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什么意思呢?用感情来打动别人的心,用道理来使别人明白。

以情为先是进入对方内心世界的最好钥匙,能实现心灵的交流,才能使对方心悦诚服。对他人表现的情真意切,关怀体贴,别人就会很容易接受的你的观点;如果你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态度,往往会激起对方的反抗情绪。

《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就是典型的例子: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在这种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厉拒谏的危急形势下,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

故事中触龙就是善于抓住整个事件的关键点,认真分析其特殊性,赵太后刚刚执政,由于过于溺爱孩子,没有足够的政治远见,因此不愿长安君出质于齐,盛怒之下有“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弃面。”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还有人说让长安君到齐国当人质的,我便把唾沫吐到他脸上。”面对暴怒的赵太后,触龙没有像别的朝臣一样一味地劝谏,毕竟盛怒之下的人是失去理智,不讲道理的,只有先安抚好情绪,才能逐步人他人从心理上接受的意见。触龙分析了赵太后暴怒的起因之后,一改大臣直言劝谏的方式,转移话题安抚赵太后的情绪,分散她的注意力。现由自己的近况问到赵太后的近况,由自己的衣食住行联系到赵太后的衣食住行,接着由自己为儿女谋求生计联系到赵太后溺爱的小儿子长安君,再引出王位继承问题,最后过渡到自己最初的目的:说服赵太后让长安君出使齐国作为人质,搬兵救赵。不知不觉中使太后怒气全消,幡然悔悟,明白了怎样才是疼爱孩子的最好方法,高兴地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了人质。

故事中触龙虽然走的是曲线救国的路线,但是收效明显,就是因为他善于找到与谈话对象的共同点,准确的把握谈话对象的心理才使长安君出质齐国,搬兵救赵的目的得以实现。之前与赵太后谈的如此种种都是围绕这一最终目的展开的,这就是心灵上的交流。没有心灵上的交流,即使有理也很难令人信服,就像故事中直言劝谏的大臣一样,大家都知道使长安君出质于齐,搬兵救赵是唯一的办法,直言劝谏,却收效甚微。就是缺少心灵上的交流。而触龙巧妙地运用感情技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能够征服对方,是对方与自己在爱子这件事上产生共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赵太后高兴的接受长安君出质于齐,搬兵救国的建议。在现实生活中需不需要有触龙这样的说话技巧呢,答案是肯定的。希望这个简单的例子能够给你的交际带来更好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