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三大战役是什么?曹操为何赢了官渡之战输了赤壁之战

时间:2024-07-27 15:46:57

今天给大家讲讲《三国演义》里面的三大战役,或者说叫三大战争。到底是哪三大战争呢?

我们先说第一个。第一个呢就是官渡之战。这个战争交战的双方是曹操和袁绍,最终结局是曹操胜袁绍失败。这个战争呢在书上写的是非常精彩的,大家可以重点看看里面的一些相关回目的相关内容,比如十胜十败论,诛颜良、文丑,解白马之围,许攸投奔曹操,烧乌巢屯粮,等等,就是这场战争里面的。

那这场战争有什么意义呢?最主要的就是曹操通过官渡之战把袁绍打败了,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从这场战争之后呢曹操率领他的部队基本上是把整个北方给平定下来了,为他将来南下江南作战奠定了一个基础。好,这是官渡之战,我们先讲这么多。

第二场战争呢就是赤壁之战。这场战争在整本书上是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一场战争来描写的,这场战争在整本书上是写战争的回目最多的一个,实在是太精彩了。里面牵扯到我们很熟知的草船借箭呀,蒋干中计啊,群英会啊,还有借东风啊,还有火攻啊,等等等等,所以说呢是非常精彩的,大家千万不要错过,一定要看原著。这场战争交战双方是曹操以及孙刘联军,所谓孙刘联军呢就是孙权以及刘备的部队,他们两家联合起来跟曹操打。这场战争的结局呢是曹操失败了,孙权和刘备他们胜利了。

这场战争也是有它非常重要的意义的,什么意义呢?就是这场战争它奠定了三足鼎立的这样一个局势的基础。曹操本来是想通过这场战争把孙权和刘备一举消灭,然后统一全国,立下不朽的功勋的,结果呢曹操没有料到这场战争是自己失败了。自己失败之后呢,一时半会也没有办法集中力量卷土重来,所以曹操、孙权、刘备他们进入了一个相对的暂时缓和的状态,所以说赤壁之战奠定了曹操、孙权、刘备他们三足鼎立的这样一个局势,他们三家也就慢慢的发展为后来的三国魏、蜀、吴。

第三场战争的名字叫夷陵之战或者叫猇亭之战。这场战争交战双方是刘备以及孙权,他们两股势力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呢是刘备打败了,而孙权再次获得了胜利。跟这场战争有关的呢其实也有很多故事,比如白帝城托孤啊,以及火烧连营七百里啊,等等,所以说呢这场战争在书上写的也是非常精彩的。但是相对前两场战争,它的描写还是逊色一些。

这场战争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这场战争进一步巩固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本来刘备想借着给关羽报仇这样一个机会,率领七十五万部队想一举把吴国给灭掉,灭掉之后呢再跟魏国来抗衡,实现诸葛亮隆中对里提出的跨有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然后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政治主张。可惜呢,由于种种原因,刘备是最终失败了。这恰好也说明魏蜀吴三国之间如果单独的放对儿厮杀,不牵扯进第三方的话,大家谁也一口吃不了谁。所以说夷陵之战进一步巩固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猇亭之战或者说夷陵之战,这三场战争是《三国演义》这本书里面写的极其精彩的三场战争,也就是我们说的《三国演义》的三大战役,或者是三大战争。我们也知道《三国演义》这本书呢是“七分实,三分虚”,这三场战争不是《三国演义》虚构的,而是在中国历史上真的发生过的战争。这三场战争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什么特点呢?按照《三国演义》的内容,四个字就可以概括,就是以弱胜强。在官渡之战的时候呢,曹操是弱势的一方,袁绍是强势的一方,结果袁绍失败。曹操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呢?除了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之外,诸葛亮在隆中对里也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也就是说曹操在天时、人谋等诸多方面都占据优势,所以袁绍成为了最后的输家。赤壁之战的时候呢?曹操是强势的一方,孙刘联军是弱势的一方,但是呢最后是曹操失败。曹操一向用兵如神,再加上当时号称百万大军,实力雄厚,那他的失败原因是什么呢?这在《三国演义》上也有明确的表述,具体集中在周瑜以及诸葛亮的分析。概括来说就是曹操操之过急,犯了很多兵家大忌,加上作为主力的孙权方面意志坚定,周瑜他们指挥得当,另外占据地利,所以虽然军力不及曹操,但天时地利人和占全了,所以曹操成为了失败者。那夷陵之战或者说猇亭之战呢?刘备是强势的一方——在《三国演义》上是这样写的,真正的历史那并不是这样。真正的历史是夷陵之战中,孙权跟刘备他们是势均力敌的。我们讲的是《三国演义》,所以就按《三国演义》上说的刘备是强势的一方,而孙权他们呢是弱势的一方,结果呢是刘备失败。失败的原因呢?无外乎也是前两场战争里面失败一方的通病。所以说这三场战争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以弱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