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北京西郊的颐和园是清代皇家园林的经典之作,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称清漪园,是乾隆皇帝为庆贺其母孝圣宪皇太后六十岁大寿而修建的。清漪园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核心景区,按照杭州的西湖与江南各大名林为蓝本进行设计,园内的寺庙、楼阁、殿堂、亭台、长廊等建筑物无不依山水之势而修建,构思巧妙。这座园林既有北方皇家建筑的宏伟大气、华丽壮观,又有江南园林的小巧可爱、移步易景等优势,园工前后历时十余载,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才基本建成这座大型的山水园林。清漪园与“以恒莅政”的圆明园近在咫尺,处理完政务的乾隆皇帝常到此处放松休闲,据《乾隆帝起居注》记载,自乾隆十五年(1750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的49年中,乾隆帝曾临幸“万寿山”多达80次,其后的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也都多次临幸清漪园。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的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等几座皇家园林成了联军抢掠和破坏的重点目标。联军放火焚烧圆明园的同时,清漪园也遭到了焚毁,园内除了一些铜亭、石砌建筑外,木制结构的建筑全被烧成一片废墟。光绪十四年(1888年)二月初一,光绪皇帝发布上谕,将清漪园改称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归政后颐养天年和垂帘听政之地,取“颐养冲和”之意。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这座规模宏大且内藏无数珍宝的夏宫又一次成为侵略者眼中的“肥肉”。八国联军在疯狂劫掠珍宝后,还肆意损毁园内的建筑,像今颐和园智慧海外壁佛龛内大面积缺失的佛头,多是由当时的俄军击毁的。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再一次修复颐和园。
1928年颐和园正式辟为公园对外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颐和园开展了保护性修缮古建等一系列的工作,使得颐和园内的文物得到了及时的抢救和保护。1961年颐和园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颐和园经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美丽西堤现六桥
颐和园内的主要景区都是依水而建的,各式各样的桥便成为了不可缺少的连接工具,据统计园内共建有平桥、拱桥、亭阁桥等样式不同质地不同大小不同的桥梁三十余座。这些美丽桥梁像明珠一样散落于颐和园内各处。比较有名有西堤六桥,昆明湖建好后为了方便行走围湖又修建了东堤和西堤两条长堤,昆明湖的西堤长约2300米是仿照杭州苏堤建造的,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最喜欢西湖的景色,尤其是对“苏堤春晓”的景色念念不忘,他让随行的画师将苏堤上的美景绘成画卷保留下来。在建造昆明湖西堤时,皇帝下旨让设计师按照画师的画卷复制这一江南美景。
西堤两岸遍植桃柳,春日里长堤之上繁花似锦,烟柳重重,湖水荡漾,人们透过团团的花雾可以看到由北向南分布着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和柳桥这六座石桥。
每座石桥都建得形态优美,而且名字都取得非常有意境,如豳风桥,原名为桑苎桥,它地处西堤东段,因周围有水居村、耕织图等一些与农事相关的景区,所以用桑树、苎麻为点取了这一桥名。清同治年间,慈禧太后因苎与咸丰帝的“詝”同音,为了避讳而将桑苎桥改名为豳风桥。
又如镜桥,取自唐代诗人李白“两水夹明境,双桥落彩虹”的诗句中。练桥,同样也出自南朝齐国诗人谢眺的一首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柳桥,位于西堤的南端,桥的周围广植柳树,桥名出于诗句“柳桥晴如絮”。玉带桥,则是以形取名,高耸的桥拱像古人佩带的玉带,远望玉带桥半圆的桥拱与水中倒影恰似组成一轮明月,湖光山影美不胜收。
颐和园玉带桥
石桥的名字美,它的样式更美,有平桥样式的界湖桥,有带亭阁样式的豳风桥、镜桥、练桥、柳桥,还有单孔高拱样式的玉带桥。当游人漫步西堤之上看到这如画的风景,不免都会产生身在西子湖畔的想象吧!
荇桥上的狮子与桥下的蛇
除了西堤六桥外,颐和园内还有半壁桥、绣漪桥、知鱼桥、后溪河三孔石桥等众多桥梁,在这些桥梁中还有一座非常精美的亭阁桥——荇桥。
荇桥丨图源网络
这座桥位于石舫西侧,全长25米,宽4.8米。桥上建有长方形重檐亭阁,面阔三间,高2.53米,内绘有苏式彩画,雕梁画栋。桥的两侧呈斜坡状有汉白玉护栏,桥下有三孔分水洞,中间最大。亭阁下方的桥墩外侧加有石砌三棱方桥墩,墩上有钻石形斗拱半圆台,每个台上各站立一只威风凛凛的石狮。如果仔细观察这些石狮,会发现它们与我们平时所见的石狮并不完全相同,在这些石狮的头顶上还长有一角,有人说这些长角的狮子实际上是一种镇水兽,因为颐和园内水景众多,所以建设了这些镇水兽,祈求昆明湖能够一直风平浪静。
荇桥上的狮子设计巧妙,关于这四只狮子还有个小故事。相传有一年的八月十五慈禧太后到颐和园内游玩赏月,园内到处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慈禧一看特别高兴,就在准备外出赏月的时候,她突然发现脚下有条大蛇向她扑面而来,吓得她是浑身战栗脸色发白,一下子就没了游园赏月的兴致。被吓到的慈禧太后大发雷霆看什么都不顺眼,尤其是荇桥和万字河上挂着的彩条和灯笼,晚风吹过荇桥上挂着的灯笼忽明忽暗就像蛇的眼睛发出慑人的光芒,而随风飘动的彩条就像扭来扭去的蛇身,慈禧太后是越看越生气,下了道懿旨非要把荇桥改个模样。这道旨令可难坏了众人,拆桥虽然容易但建好的桥能不能得到慈禧的满意这又是个难题,就在大家为难之际,一个老石匠出了个好主意。
他说:“狮子是兽中王,动物都要服从它的管理,咱们建几只狮子就能把蛇镇住了。”众人拍手称好,但狮子放在哪儿又成了新问题,放在桥头不太好看,放在桥下又起不了震慑蛇的作用,而放在桥两边又没地儿搁。老石匠想来想去,终于想起个好地方,他带领着几个石匠,找来四块比桥墩高三尺的大石头,他把这些大石头立于桥墩外侧,又在石头上面各刻了一只狮子,这四只狮子威风凛凛,双眼圆瞪,两只尾巴冲东,两只尾巴冲西,两只头朝南望着昆明湖,两只头朝北盯着万字河,好像卫兵一样把守着颐和园。您还真别说自从有了这些狮子守桥,颐和园内再也没有出现过蛇的踪迹。
精美绝伦的十七孔桥与传说
无论是最美的荇桥还是最有韵味的西堤六桥都不能与下面要介绍的这座石桥相提并论,它就是横卧于昆明湖南湖岛与东堤之间的十七孔桥,它不仅知名度超高而且还是园内体量最大的一座石桥。
这座桥长150米,宽8米,共有17个孔券组成,桥上石雕极为精美,全桥共有望柱124根,每根望柱之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有544 只,比卢沟桥的狮子还多好几十只呢!桥的两端还立有石兽护栏,雄壮威武。桥正中的额栏向北写着“灵鼍偃月”,向南写着“修蝀凌波”。此桥最大的特点就在桥的17个孔券之上,十七孔桥的孔券是中间最大,依次向两边缩小。无论是从东端还是西端向中间数,每边都是“九”个券洞。“九”在中国是非常吉祥的数目,它代表着最大的阳数,也是帝王们最崇拜的一个数字,且包含“九五之尊”之意。十七孔桥的造型结合了北京卢沟桥和苏州宝带桥的特色,古朴中透着秀美,端庄中略带顽皮,生动活泼。由于这座桥建造得过于精美,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
传说乾隆皇帝下令修建十七孔桥后,全国各地来了许多能工巧匠,一天大家在工地建桥的时候,来了一位满脸尘土破衣烂裳的老者,这个老头儿七八十岁,一边走一边吆喝:“谁买龙门石,谁买龙门石!”大家看他那脏样都以为他是疯子,谁也没理他,他就这样在工地上吆喝了三天。第四天的时候老者看并无人理他,只好背起工具抱着大石头离开了工地向东边走了。走了一天走到六郎庄,老人实在累得走不动了就在一棵大槐树下睡着了,天一亮老人就开始凿他那块龙门石,好几天都是这样。一天傍晚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老人没有地方躲雨只能蹲在树下,风一吹冻得老人直打哆嗦。就在这个时候住在村西的王大爷恰巧路过此地,他看到老人被冻成这样就起了善心,他让老人跟他回家,从此这个卖龙门石的老人就住在了王大爷家中。
一年很快就过去了,老石匠在王大爷家里白吃白住,什么活也不干就是整天地凿他自己的那块龙门石。一天早上,老人对王大爷说:“我要走了,这一年在你家白吃白住,没什么能够报答你的,我就把这块龙门石送给你吧!”王大爷看看那块被老石匠凿得方方正正的大石头,他心里特别的纳闷,心想自己要这样一块石头也没什么用,他就对老人说:“您快别说什么报答不报答,我其实也没帮上您什么忙,您忙活了一年的石头也不用给我,我留着也没什么用。”老头说:“石头你还是先留下吧,现在虽然没用,但到时你就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说完,老头就告别了王大爷走了。
颐和园里的十七孔桥眼见着就完工了,乾隆皇帝听说后特别高兴准备亲自到现场参观。可是让工人想不到是,桥顶正中间的那块石头怎么都凿不好砌不上,这可急坏了工程总监。这个时候,有人突然想起一年多前曾经有个到处卖龙门石的脏老头,总监下令必须找到此人。
工人们四处寻找,终于有人打听到老石匠曾经就住在六郎庄的王大爷家中,总监带人来到王大爷家中,一眼就看到窗下放着的龙门石,他叫工人量了量尺寸,发现与石桥中间所需的石材的尺寸丝毫不差,总监高兴得差点晕了过去,他对王大爷说:“这块石头能不能卖给我们,无论多少钱我们都买。因为这块石头关系到大家的性命,如果不卖给我们,我们就要得罪皇帝了,皇帝一准会把大家都拉出去砍头的。”王大爷说:“既然与人命相关,那我就卖给你们,钱也不用多给,就给我这一年的饭钱就成。”总监一听忙说:“没问题,没问题。”掏出了一百两银子就把龙门石运走了。
龙门石拿回来后,不偏不斜,严丝合缝地嵌于十七孔桥中间的龙门之上,大家可都高兴坏了,石桥终于建好了,虽然不知道皇帝给不给奖赏,但颈上的人头一定是保住了。就在大家庆幸之时,一位年纪稍长的石匠忽然明白过来,他高声对大家说:“那位卖龙门石的老人,应该就是我们的祖师爷鲁班,他下凡就是为了帮我们修桥来的!”此时,众人才都醒悟,对他们之前的所作所为感到万分羞愧,非常感谢鲁班爷不计前嫌还搭救他们。鲁班爷下凡修十七孔桥的故事也随着这件事流传开了。
十七孔桥附近的美景
大家都知道十七孔桥一定不是神仙修建的,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可是这个美丽的传说,让这个不同一般的桥,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纱。
十七孔桥如一道长虹横跨于波光粼粼的昆明湖之上,它与西面的南湖岛和桥东的廊如亭及铜牛组成两个重要的景致。
廊如亭又称八方亭,与众多中国园林中小巧别致的亭子不一样,它的规模宏大,占地140余平方米,八角形重檐设计,是我国现存同类建筑中体量最大的亭式建筑。桥西的南湖岛是昆明湖中最大的岛屿,岛上建有供清代帝后赏月的涵虚堂,祈求风调雨顺的龙王庙,及月波楼、云香阁等建筑。十七孔桥像一根扁担一边挑起体量庞大的廊如亭,一边挑起昆明湖中面积最大的岛屿南湖岛,尽管亭、桥、岛都是颐和园中最大的,但这三个元素组合在一起却构成了一幅左右平衡相互呼应的和谐画面,真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从空中望向南湖岛、石桥、廊如亭,就好像一只卧于大海中的大龟,南湖岛就是龟身,廊如亭是龟头,而十七孔桥则是连接头与身的颈,因此有了“神龟卧波”这一个著名的景致。另外一个是十七孔桥东侧偏北的“ 犀牛望月”,这只“犀牛”指的就是廊如亭北边的铜牛,这只铜牛神态自若,形象逼真,卧于一块雕有波浪及漩涡的青石上,身上刻有《金牛铭》。这只栩栩如生的铜牛并不是什么装饰物,而是一只名副其实的镇水神兽,乾隆皇帝把它安置于昆明湖的东堤之上,就是希望它能够降伏洪水。但在老百姓口中它还有另外一版故事,人们传说这只铜牛是牛郎的化身,它痴痴望着的地方是建于西堤的耕织图景区,而耕织图则是织女的化身,暗寓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故事。
颐和园是一座极具中国特色的古典山水园林,风景旖旎,美景无数。近年来,南湖岛前的十七孔桥又添了新景致“金光穿洞”,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穿过十七孔桥的桥洞洒向湖面,光滑如镜的昆明湖上倒影出一个个金色的圆环,湖边的宫殿与远处的万寿山也都笼罩在一片晚霞之中犹如仙境。由于这个景致对天气及环境要求极高,只有在每年冬至前后才能呈现,为了记录这一美景,数万名摄影爱好者都等待在十七孔桥旁,这也成为颐和园内一大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