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父母的称呼? 古人什么时候开始不喊爹娘,而叫爸妈的?背后原因令人想不到

时间:2024-07-20 15:01:45

在国人的传统印象中,古人对于父母的称呼一般都是爹娘,而到了现代,更多人开始使用“爸妈”作为日常的称呼用语。

这一点在影视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绝大多数历史电视剧中,剧中人物对于父母的称呼均使用“爹、娘”。那么,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对于父母的称呼,从爹娘变成爸妈的呢?

在很多人看来,爸爸和妈妈这两个称呼似乎更“洋气”,有可能是从国外流传进来的称呼。

然而事实上,“爸”和“妈”这两个对父母的称呼早在三国时期已经有了,被誉为我国最早的百科词典的《广雅》中,有专门的篇幅对远近亲人的称呼进行注解,其中就有这样一句话:“爸,父也,妈,母也”。

由此可见,在东汉甚至是更早的时候,国人对于父母的称呼已经用上了“爸妈”两个字。尽管听上去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这就是事实。

相反,爹和娘这个称呼并不是中原人最早开始使用的,而是居住在当时的蛮荒之地的荆襄之地的苗族等少数民族在使用。

“爹”属于当地的方言,经后期的广泛传播与交流,原本属于土家族和苗族等少数族群的称谓,逐渐被更多中原人所接受,成为广泛用语。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的时候,两种称谓就处于共存状态,不同的地区使用不同的称谓,这也是正常的情况。

换句话说,国人对于父母的称呼,并不仅仅局限于“爹娘”和“爸妈”这两种,很多边远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称谓,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文化习俗包括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各地方言纷繁复杂。

每个省份甚至是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方言,同一个省份之间,老乡可能都听不懂对方的方言,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父母或者亲戚的称呼,自然也就会出现巨大的差异。

通过翻看古典文学作品,也能够从一些细枝末节中看到,宋朝时期的文学小说,市井人家的儿女在称呼自己父母时已经用上了“爸爸、妈妈”,而农村孩子更多使用的是“爹爹、娘”这样的称呼。

从这些细节就能反应出来,从很久以前开始,爸妈的使用频率就是主流。现在,我们只能偶尔从一些偏远地区或者是山区的一些县城乡村,听到当地的孩子称呼自己的父母为“爹娘”。随着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与融合,这种情况有逐渐消失的趋势。

纵观清朝之前的历史,中国的百姓对父母的称呼更多的是使用爸爸、妈妈,等到清军入关统治中原之后才发生改变:

由于满语中爸妈的谐音引发了清朝统治者的忌讳,清朝满族贵族会使用自己的称呼“阿玛、额娘”,他们要求统治下的中原百姓使用“爹娘”作为父母的称呼。

在满清统治力强的时候,百姓不得不按照要求小心谨慎地使用规定的措辞和称呼。等到了清朝的中后期,越来越多的内地百姓开始重新使用自己原本就熟知的称呼,到了最后,就连天子脚下的北京城老百姓都开始使用“爸妈”这个称呼。

另外,文人家庭包括一些士宦家庭,都会用父亲大人、母亲大人或者是父亲母亲称呼自己的父母,这种称呼的好处是比较正式,无论是爸妈还是爹娘,在文人和上层士宦家庭看来,都充斥着一种市井气息,一方面容易引发歧义,另外一方面也不够严肃正式。

关于爸妈这两个称呼的由来,和爹娘一样都是出自方言,古人有书云“夷语称老者为八八,或巴巴。後人因加父作爸字。蜀谓老为波。宋景文谓波当作皤。黄山谷贬涪,号涪皤。 又《集韵》,必驾切,音霸。吴人呼父曰爸”。

一些描写上海地区的电视剧,剧中男子在称呼自己父亲的时候,吐字虽是“爸爸”,可是音调却是一声,让人误以为“巴巴”。

事实上,当地人最开始对父亲的称谓就是“巴巴”,经过发展和演化,在巴字上方又加上了一个父亲的“父”字,特地用来作为对父亲的称呼。

至于对母亲的称呼,“妈妈”这个词恐怕是全世界所有孩子最先说的一个词,这个说法举世皆准,说起来这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由此能推断过去古人对于母亲的称呼也都是妈。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从人类语言学的角度解释,妈妈的拼音是最容易发出的声音。

婴儿牙牙学语的时候,通常都会发出咿呀的声音,等到婴儿有意识控制自己发声的时候,最容易发出的声音就是“妈”。

甚至有遗传学专家曾表示,婴儿能够发出“妈”这个声音,是人类进步的表示性事件,意味着人类开始掌握了丰富的语言。

另外,“妈妈”这个发音,是婴儿与自己的母亲沟通和表达诉求的重要交流途径,在婴儿出生后的数百天时间里,妈妈都是他们的最大心理依靠。

通过“妈妈”这个词语和母亲建立沟通交流的渠道最为便捷,也是人类的本能,由此妈妈也自然成为对母亲的称呼,这个称呼与生俱来,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人对于父母的称呼,根本没有所谓的从爹娘变成爸妈的说法,两种称呼都沿用了很长时间,几乎是贯穿了中国的历史。受到各地文化发展的不同,至今全国范围内对父母的称呼都有很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