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宫简介(桐柏宫道教全真派南宗祖庭)

时间:2024-12-08 10:17:32

离开佛教圣地浙江台州国清寺,驱车十多公里,盘旋在天台山的山峦中,来到桐柏宫桐柏宫是道教全真派南宗祖庭。



一面石牌坊在前面,这就到了。这里人迹寥寥,空气清新。

建筑背靠于三面环山中,面对广阔的水库,包围在天地灵气中,一股道教仙气扑面而来。



大殿直对外,两侧有钟楼鼓楼。一座楼上高悬匾额是“南宗祖庭”,另一座楼匾额上的字只认得“××洞天”。



何谓南宗祖庭

桐柏宫,始于三国时期,孙权好道术,器重葛玄(中国历史上著名高道,道教灵宝派祖师),葛玄到这里建法轮院,立坛授道,成为天台山道教传道之鼻祖。

唐朝时期(711年),司马承祯(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在法轮院墟址上建桐柏观,隐居这里四十年,自号“天台白云子”,创立了道教“南岳天台派”。

后来北宋时期,高道天台人张伯瑞,在桐柏宫修道著述,写出《悟真篇》。张伯瑞是北宋内丹学的集大成者,主张“三教合一”,以道教修炼性命之说融合儒释道三教,被全真道尊为“南宗始祖”。《悟真篇》融儒佛心性修养于一炉,被誉为“千古丹经之祖”。这就是教内一直奉桐柏宫为道教南宗祖庭的重要原因。



洞天,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古代神话有三十三重天和洞天福地的说法,天仙和神仙居住在三十三重天的仙界,而传说地仙就住在人间的洞天福地之中。天台山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风景好,享誉海内。天台山在道教十大洞天为第六洞天,被称为赤诚洞天,天台山是连接天界与人间的节点。无数神仙传说,古代道士和僧人很多在天台山修道飞升,更有很多凡人遇到神仙的传说。



走进来,到神仙居住地,看能不能遇仙。



桐柏宫在元明交替期间,发生过致命火灾,被焚烧殆尽。雍正皇帝也好道,在他的支持和道士范青云的努力下,桐柏宫又获得了中兴。但现在眼前的殿宇,不是清时建筑。建国后修建桐柏水库,原来桐柏宫的旧址已没入门前的水库中。



山门即灵官殿



迎面是王灵官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是玉帝大帝的御前大将,专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他,左执金印,右举金鞭,“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到道教宫观,进山门后首先朝拜王灵官,民间流传有“上山不上山,先拜王灵官”。

四大护法,分别是马元帅、赵元帅、温元帅和岳元帅。在道观中,四大元帅“马赵温岳”,是驱邪禳灾的四大神将,在民间也颇受人们信仰。

这时候迷糊起来,跟在佛寺里见到的塑像有区别了,道教的神仙是另一个体系。



院内是一座两层高厦,一座宝塔直冲蓝天。



道教的宫观是最讲究风水的。道士们研究阴阳、五行、八卦等风水理论,以撰写风水书籍、传播风水观念为长。

话说桐柏宫的风水。当年的桐柏宫位于玉霄峰麓,九峰环列,碧溪前流。其北面玄武方位有玉霄、香琳;东面青龙方位有卧龙、华琳;白虎方位有紫霄、翠微;南方朱雀方位有玉女、玉泉;西北方有莲华;这九座山峰群峦起伏,自然怀抱大、小月山,而在月山前就是桐柏宫原址。青龙山前还有一座剑山,犹若一把宝剑横遮桐柏宫,形成青龙背剑之形;白虎山前又有正方巨石一块,称为白虎掌印。一条大溪终年不断流,回绕青龙山脚,流经桐柏宫前,直泄而下桐柏山。



唐有《崔尚桐柏观碑》碑,由唐明皇李隆基题额,吏部尚书崔尚作文,大书法家韩择木(韩愈叔父)书丹。该碑描写桐柏观所在位置:“其高居八重之一,俯临千仞之余,背阴向阳,审曲面势,东西数百步,南北亦如是。……长涧南泻,诸泉含漱,一道瀑布,百丈垂流,望之雪飞,听之风起。……东则亚入沧海,不远蓬莱;西则浩然长山,无复人境。总括奥秘,郁为秀绝,包元气以混成,镇厚地而安静,非夫神与仙宅,仙得神营,其孰能致斯哉!”“吴有句曲之金陵,越有桐柏之金庭,三灾不生,洪波不登,实不死之福乡,养真之灵境。”



1973年,在原来桐柏宫的位置兴建了蓄水量1100多万立方米的桐柏水库,桐柏宫址沉于水底。现在新桐柏宫在原位置略往后偏东方向,原来的风水环境玄武大月山改成了方瀛山,宫前就是碧波荡漾的水库,其余基本未变。



紫阳楼内塑张伯端像。张伯端,天台人,敕封“紫阳真人”。青年时任台州府吏,嘉祐二年因受累谪戍岭南,走上访道修仙之路。先到桂林,后往成都。在成都天回寺,遇异人得金丹火候之诀。后回到台州,在天台山修道著述,熙宁八年(1075年)著成《悟真篇》。后出山转徙秦陇,晚年返台州,居桐柏山崇道观,广授道徒,卒于百步溪。

《悟真篇》用诗词形式阐述内丹修持之道,弘扬三教归一之理。在道教传统的命功的基础上,引入儒家“穷理尽性”和佛教“达本明性”的心性修养方法,将隐匿在金丹术中的内丹妙道和盘端出,形成“性命双修,先命后性”的南宗丹法。

《悟真篇》与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并称“丹经王”,张伯端被全真道尊为“南宗始祖”,并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全真道奉为“南宗五祖”。



高台是大通明宝殿



殿内是供奉道教四大天师像。“四大天师”分别是张道陵、葛玄、萨守坚、许旌阳,为玉皇大帝通明宫的四位尊神。他们的功绩就不描述了。



建筑层层递进,再上高台。

历史上桐柏宫被历代帝皇关注和重视,可不像现在这般冷清。三国时期吴主孙权重视。南朝陶弘景频繁往来桐柏和茅山,得到梁武帝的大力推崇。隋太子晋王杨广向天台道士徐则问道法。唐高宗降《赐司马承祯置观敕》,其后三任皇帝共四次召司马承祯进京,问道问计。唐宪宗派柳泌来天台山采药,企求长生不老。唐武宗慕天台道士徐灵府道高,曾数次降旨召徐进京,都被徐以“甘老在岩松”委拒。后梁太祖朱温给以丰厚赏赐外,还诏改桐柏观为桐柏宫。五代吴越王钱弘佐和钱弘俶,下令重修桐柏宫和免除赋税外。张伯端创道教南宗后,几经传承,影响越来越大,至五祖白玉蟾时,宋宁宗召白至临安请教养生之道,帝命修太乙宫供白居住。宋徽宗时,召桐柏道士王灵宝进京医太后病,并赠伯夷叔齐石像回天台。元世祖时,召桐柏道士王中立入大都,封为“仁靖纯素真人”。清雍正皇帝下令重修桐柏宫,并亲自立碑记事,撰联“东浙无双地,南宗第一家”。



三清殿位于最后。



三清殿是道教供奉最高尊神“三清祖师”的殿堂。三清祖师: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



两侧山墙有巨幅壁画,都是帝王天宫成仙问道的场景。



老道,在练修。



在高台上看见旁侧的宿舍、伙房,整洁明晰。真是修行的好地方。


吕祖殿。吕祖,名嵓,字洞宾,号纯阳子,唐代道教丹鼎派祖师、民间传说八仙之一。吕洞宾在天台山修行,留有诗曰:青蛇绕地月徘徊,夜静云闲鹤未回。欲度有缘人换骨,暂留踪迹在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