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双方兵力对比(官渡地形和曹操袁绍兵力对比)

时间:2024-11-26 08:16:59

朋友们好,今天我们继续讲袁绍,主要讲一下官渡之战的战场地形和双方兵力对比。

战场地形

我们现在说到官渡之战时,一般都认为是袁绍首先向曹操发动攻击,其实不是这样的,正史上是曹操先主动出击。

199年8月,曹操带兵杀到了袁绍统治区域内的黎阳,黎阳在今天河南浚县,是一个军事要地,属于河北门户,袁绍大本营邺城的南大门。

估计袁绍都被曹操的行动吓了一跳,这啥情况,不该我去打你吗?胖虎还在热身呢,大熊咋还先出手了呢?

不过曹操在黎阳也没待几天,估计想多待也站不住脚,袁绍也不允许呀,九月份的时候,曹操就带兵回许都了。

那曹操许都黎阳一月游到底想干啥呢?

《三国志·武帝纪》给出了答案:

“秋八月,公进军黎阳……九月,公还许,分兵守官渡。”

曹操从许都到黎阳这一路上,其实是在实地考察,找一个和袁绍决战的合适位置,最终曹操选择了官渡。

官渡位于今天郑州市中牟县城东北约2.5公里处,现在这里有个镇就叫官渡镇。

官渡当时在曹统区内,距离曹操大本营许都直线距离在80公里左右,距离袁绍大本营邺城直线距离在190公里左右。曹操属于内线作战,补给距离相对较短,袁绍补给距离相对较长,不过他家大业大,距离也不是很长,正常来说影响其实也不太大。

真正让曹操选择官渡的原因,是官渡地区独特的地形。

通过《读史方舆纪要》等资料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汉末官渡的地形和今天的大不相同。当时官渡正前方有一条河流叫官渡水,不过官渡水似乎没有成为双方攻防的障碍。我们在史料上,没有看到哪一方使用过渡船或者浮桥,袁绍军后来挖地道进攻曹操军,也说明双方营寨之间不大可能存在较宽的河流。

所以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官渡水要么河面不宽,要么河道不深,要么是在战场位置出现了断流。

真正的障碍是在官渡东西两侧。

官渡以东,是官渡水和阴沟水的汇合处,这个区域河流多、堤坝多,河滩上积泥数尺,长了很多芦苇,不管是行船还是徒步都非常不方便。

官渡西南是圃田泽,这是一个水网密布的湖泊区域,有数十个大大小小很多湖泊,也无法行军。

东边官渡水、阴沟水的交汇处和西边的圃田泽,构成了袁绍向南进军的两大障碍地带,而官渡就位于两个障碍地带之间,是在袁绍军攻击路线上东西数百里之间,唯一可以通过大部队的一个喇叭口。

官渡这个喇叭口有几十里宽,地形上属于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总体上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虽然有不少起伏的沙丘,但没有兵家喜欢的崇山峻岭、密林深沟,作战双方利用地形玩诡计的可能性很小,更适合列好阵型、堂堂正正的主力会战。

正常情况下,用兵诡谲的曹操是不会选这种地形的,因为没有操作的空间。无奈他和袁绍兵力对比悬殊,全线防守是做不到的,只能集中兵力选个口子进行重点防守,这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不过官渡也并没有堵死邺城到许都的所有通道,我们后来会看到,袁绍、曹操在官渡对峙时,出奇兵互相袭击对手粮道,说明战场上也有能够行军的小路。

199年10月和200年1月,曹操两次来到官渡,指挥修建堡垒等防御设施,这些堡垒后来被称为“中牟台”和“官渡城”。

选择好了主战场后,曹操开始安排布防。

他派臧霸派兵攻入青州,顶住袁绍东线青州的兵力;派魏种为河内太守,牵制袁绍西线并州的兵力。

保证了两翼安全后,曹操以黄河南岸为第一道防线,派于禁防守黄河渡口延津、原武,派东郡太守刘延防守白马,派程昱率兵七百防守鄄城;以官渡为第二道防线,自己率领万名精锐驻守;荀彧留守许都,担任后方大总管;任峻管理军器和粮草,李通等将领留守后方,防范黄巾军等不稳定因素。

实力对比

讲完官渡战场的地形,我们再来看一下双方实力对比。

纸面实力上袁绍远胜于曹操,袁绍集团内部这么认为,曹操集团内部也这么认为,曹操最后是以弱胜强这点没有争议,袁绍有十万或者十多万的兵力,这一点也没有争议。

主要争议点在于曹操有多少兵马。

《三国志·武帝纪》说“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说曹操兵不满万。

《三国志·荀彧传》说,“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说曹操的兵力是袁绍的十分之一

大概一万人。

《武帝纪》《荀彧传》所说的一万人左右是否可信呢,早在裴松之给《三国志》做注时,就认为这个数字不可信。

裴松之提出三个理由。

第一,曹操起兵之后就不断扩充部队,光青州黄巾就收编了三十多万,而且他打仗时胜多败少,就算兵力有损失,也不至于只损失到只剩下一万人。

第二,袁绍十多万兵,军营连在一起数十里地,曹操也必须把兵横向铺开与袁绍对抗,另外曹操还经常分兵打小规模的战斗,比如派徐晃带兵袭击袁绍粮队,这会让官渡的守军更少。据此推测,曹操的总兵力不会很少,很少的话守不住宽达数十里的正面阵地。

第三,史料记载说曹操在官渡取胜后,坑杀了袁绍七八万人。七八万人逃走,曹操一万来人怎么能抓住?难道袁绍败兵都束手等死吗?

裴松之第一个疑问,后来人解释说,曹操一开始确实收编了黄巾军三十万人,但河南地区一直处于高烈度的战争中,人口流亡,农田荒废,粮食紧缺,他养不起这么多人,只好一再精简军队数量,最后手中没剩下多少人,这个解释是有道理的。

裴松之第二个、第三个质疑确实很难推翻,后来不少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其中有两个解释比较有说服力,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个解释是余大吉老师的。他认为如果没有有力的证据,那么就不应该轻易推翻史料的明文记载,所以曹操官渡应该是一万兵左右,不过一万兵指的不是曹操军总数,而是指他在官渡的主力部队,曹统区其它地方还应该有不少机动部队,曹军总数肯定远超过一万。另外,三国时期缺乏有效的攻城手段,曹操早早就在官渡修筑城垒,有可以依托的坚固工事,所以是可能用劣势的兵力挡住袁绍的。

另一个观点是杨德炳老师的,他考证的过程很有意思,也挺有说服力。

杨德炳统计了参与官渡之战的曹军统兵将领,其中包括张辽、乐进、于禁、徐晃、曹仁、曹洪、夏侯渊、许褚,还有开战之前投降曹操的张绣。

杨德炳分析了这些将领每个人都带了多少兵,再把每个人的兵力加在一起得出个总数,分析过程挺长,我直接说杨德炳的结论,他认为曹操在官渡的总兵力在两万五千人左右,和袁绍的对比是1:4。

这些不同观点都有一定道理,大家可以选个自己愿意相信的。

除了兵力外,战争潜力上袁绍也远胜于曹操。

以前我们说过,袁绍并没有完全占领青冀并幽四州之地。可即便如此,对比曹统区的兖、豫、徐三州,袁统区不管是人口上还是经济上,都占绝对的优势,比如光冀州一州,在韩馥统治时,号称能拿出一百万当兵的男子,粮食可以吃上十年。后来曹操占领冀州后,统计人口登记在册的也有三十万户。

曹统区本来也是东汉的繁荣区域,就是这些年破坏得太严重了,已经没法与河北相比了。

兵力和战争潜力上,曹操都不如袁绍,但有一点曹操军比袁绍军强,就是士兵的战斗力。

曹操军战斗力是优于袁绍军的,曹操所处的黄河之南是四战之地,吕布、刘备、张绣、袁术等强敌环伺,曹操军统一河南时战斗之艰苦,不是袁绍统一河北时可比的。袁绍有两大强敌公孙瓒和张燕,击败公孙瓒时,袁绍有幽州豪强和北方异族的帮忙;击败张燕时,袁绍更是有强力外援吕布,两次战争都借了不少外力。袁绍军受到生死考验的次数、战斗力提升的程度,都比不上曹操军。

与袁绍相比,曹操起步晚、力量小、强敌多,但大概统一河南地区时间,要比袁绍大概统一河北的时间早了几个月,这也是曹操军战斗力更强的有力证明。

沮授劝阻袁绍不要轻易决战时,也说曹操“士卒精炼,非公孙瓒坐受围者也”,就是看到了袁绍军战斗力不如曹操军。

说到这,我们可以回头总结一下双方实力对比:袁绍兵力上和战争潜力上比曹操军强很多,但战斗力不如曹操军。

这些就是开战前双方的纸面实力,不过就像我们前面分析的一样,纸面实力能不能转化成最后胜利,还要看统帅的能力,统帅的能力,要体现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中,下期我们就具体讲一下,官渡之战是怎么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