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8日下午,在上海举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防疫专家强调,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然而,2月9日下午14点46分,人民网消息:国家卫健委网站8日发布疫情问答认为,目前尚没有证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目前主要的传播途径依然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等传播途径尚待进一步明确。两天内,不到24小时,两个政府机构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我们究竟听谁的?
什么是气溶胶传播?
众所周知,在空气中有许多微小的尘埃、水滴、冰晶等物质,这些物质由于质量比较轻,可以随风飘动。例如在刮风天气时,大风可以将树叶扬上天,同时将空气中的微小物质扬得更高,但这些微小物质远比树叶要小和轻,就可能会浮在空中,难以落地。
气溶胶是液态或固态微粒在空气中的悬浮体系,它们能作为水滴和冰晶的凝结核(见大气凝结核、大气冰核)、太阳辐射的吸收体和散射体,并参与各种化学循环,是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雾、烟、霾、轻雾(霭)、微尘和烟雾都是天然或人为原因造成的大气气溶胶。气溶胶的大小一般为0.001~100微米,也就是1厘米的100~100000分之一。
气溶胶传播,是指患者通过说话、咳嗽、打喷嚏呼出的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被正常人吸入后导致感染。
开窗通风是否会使气溶胶进入,导致疾病发生?
气溶胶可以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有人说,气溶胶可以把病毒带到13公里远,还有资料显示,1微米的雾滴从3米高的地方喷出后,理论上要随风漂浮150公里后,才能落地;而直径为200微米的雾滴,随风漂移不到6米就可以落地,这些可怕的数据,无疑会引起人们的恐慌。
由于气溶胶的移动速度缓慢,在空气中可以停留较长的时间,这就是为什么在封闭的电梯内,没有见到感染者,也可能感染病毒的原因了。当感染者没有任何防护时,呼出的病毒会附着在气溶胶上,当感染者从电梯中出来后,由于电梯内的空气流动慢,气溶胶仍可能悬浮在空气中。此时,如果有没有做防护的健康人进入电梯,就可能吸入带有病毒的气溶胶,而导致感染。
那么,开窗通风是否会引起气溶胶的进入,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从理论上说,是有可能的,因为打开窗户会让户外的气溶胶进入到房间内,给原本没有病毒的房间带入含病毒的气溶胶。但实际上,由于室外空气流动较大,病毒经过稀释,进入室内的可能性较小,被人呼吸到的可能性更小,因此,良好的通风,有助于更新室内空气。当然,如果周围的“新冠”病人较多,对于开窗也应该慎重。尽管气溶胶传播要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但气溶胶依然有可能传播病毒,因此我们依然要保持高度重视和采取预防措施。
究竟如何预防气溶胶传播?
针对气溶胶传播的特性,我们提出如下预防建议:
1. 尽量少出门,减少聚会:避免人群聚集是预防的好办法。
2. 出门戴口罩:这是最直接的预防措施,建议选用一次性外科口罩,每隔4小时更换一次。
3. 预防气溶胶传播: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遮掩口鼻,可以起到避免气溶胶传播的作用。
4. 关注身边人的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自觉实行隔离,避免接触他人,尽快到发热门诊配合治疗。
5. 保持空气湿润:潮湿的空气可以增加气溶胶的重量,而促使它尽快落地,可以避免人体的吸入。
6. 疫情高发区尽量少开窗户。
此外,加强房间和环境的消毒,如门把手、桌椅、马桶坐垫等重点部位用75%乙醇或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